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动态>>小记者站>>文章内容
 
寻访古巷征文——八(3)班小记者美文
 
发布时间:2015-1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管理员   审核:

《古巷悠悠》张颖 
    苏州,一座以园林闻名的城市。各个大大小小的园林成了苏州标志性的名片,相较而言,那些藏于城市中的古巷便不是那么显眼了。
    它们历经风霜与苦难,有的早已在历史的车轮滚过时化为尘土,有的在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时消失,还有的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已经找不到一点原本的面貌……相较于这些命途坎坷的古巷来说,悬桥巷则幸运得多。青砖白墙犹在,小巷悠悠,宁静依旧。
    悬桥巷内曾经住过不少名人,明代高士徐波,举人朱绶世,状元洪钧,现代著名中医钱伯煊……时间如流水,曾经住在悬桥巷中的人们有的早已不在,那些青瓦白墙却记忆着一切。叶圣陶从小生活在巷中潘家堂西,与顾颉刚一同在张家私塾上课。顾颉刚和叶圣陶从小便是同窗和近邻。两人从小便十分聪颖,顾颉刚在8岁便通读《四史》,而叶圣陶更是在7岁时便通读《四书》《诗经》《易经》,8岁时已经能用工整的小楷书写三百字的文章了。或许,他们在孩提时曾经背着书包,嬉戏玩闹;或许他们曾经在巷内慢慢走着,鞋底叩击着青石小路;或许他们曾经在巷中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藏书阁中翻阅古籍;又或许他们曾经坐在私塾中仔细聆听先生的教诲;又或许……也许正是两人的互相影响和环境的熏陶,叶圣陶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而顾颉刚也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学家。正是这条古巷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仔细听,幽深的小巷中仿佛还传来了着若有若无的朗朗读书声。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孩童早已长大,成家立室,儿孙满堂,步入知天命的古稀之年,而古巷却一成不变,保留着原来的旧貌。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注视着一个又一个栋梁的成长;她用青瓦白墙,篆刻了最美丽的故事;她用那亢长的巷道,储存着最温暖动人的诗篇……
    悠悠古巷,古巷悠悠,岁月流转,古巷犹在。


《古巷依旧》 朱雪莲   
    扬州古镇,是江南的一大水乡。那儿,桥美,水美,巷美,单单只是图片就让人无比向往。
    刚进古巷,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凉爽,本来外面阳光刺眼,热得出汗,可前脚一踏入狭窄而幽长的石砖小径,那些令人烦躁的情绪便在一瞬间消失不见。古巷里很安静,偶有知了的叫声混着风声,像一首安眠曲。一户人家门口还坐着一位老人家,坐在一把有靠背的小木椅子上,环着手臂,垂着脑袋,一点一点地在打瞌睡。听到外面走过的脚步声,也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淡淡地看了我们一眼,继而又低下了头。
    没走多远,就看见了杨桥的代表——石桥。不过桥的这边有一间大屋子敞开着门,门口还有一个类似于报亭的小屋子,在周围都是木门紧闭的小房间中,十分显眼。进门一看,呵,原来是一家剧院啊:一座红花轿摆在房屋正中,轿子后方有辆独轮车,轮子旁一左一右地放着嫁妆,是两个皮箱子,还用大红带子打出一朵红花,十分喜庆;屋子后面是一个舞台,因年代久远,木板上有好几个洞,都是因为发霉塌陷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腐烂的味道,被爸爸称为“历史的味道”。屋子一侧摆着三个铁衣架子,上面全是锈迹。看来,门口报亭似的小屋子就是售票亭了。闭上眼睛,仿佛还能看见数年前点场景:大厅中间摆满了长椅,坐着的大多是买了票进来的,也可能有滑头点的人,趁检票员不注意溜了进来。两侧的衣架子这时全在后台,戏台子一侧,坐着敲锣打鼓的老先生,中间的演员正绘声绘色地表演着,后台有的人浓妆淡抹,准备上台……
    出了剧场,向桥那边走去。跨上石桥的楼梯一步要迈很远,但一层与一层只有十厘米的高度差距。桥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石块,石块正中间有一个突出来的圆点,拳头大小。爸爸见了,下了桥去问旁边的老人家,他的猫十分乖巧地趴在他身旁。我和弟弟不禁蹲下身子,我伸手挠了挠它的小脑袋,没想到它不但没跑掉,反而惬意地眯了眯眼睛。弟弟先和小猫握了爪,又去碰了碰它直竖在空中的尾巴,然后又学我挠了挠它的脑袋。许是弟弟碰了它的尾巴惹怒了他,它竟然一下子就咬住了弟弟的食指。我心里慌了一下,可弟弟却笑着抽出手,说:“一点儿也不疼。”还给我看了看他的食指,果然,上面除了小猫的口水亮晶晶的,其他什么都没有。古巷的猫如此温顺不怕生,咬人竟然也那么轻柔,那这里的人也一定十分温柔宁静,待人有礼。
    古巷里还有许多点设计令我赞叹不已:一线天、木船、一米码头……我们走到一个码头的时候,正巧碰见一个老婆婆旁边放着一盆衣服,蹲在水边,洗着衣服,看见我们还朝我们笑了一下,继而又低下去洗衣服了。这儿的人虽然也用着一些现代的东西,但他们的心依然像这里杨桥的水,宁静,安稳。
    世界虽变,古巷依旧。


《三坊七巷》 孙扬   
    要说什么叫三坊七巷,其实指的是三个坊和七条巷。巷是什么?就是屋子之间的通道比街道窄,有的地方叫胡同,在福州也叫弄。坊是什么?坊是人们的住宅区。
    节日的三坊七巷果然人潮如织。修葺一新的南后街仍尽力地保持着历史的风貌,原木本色的古民居毫不张扬,临街的店铺也透着家常的气息。深褐色的木窗棂甚少华丽的雕饰,你会觉得:这古朴的窗棂,有浓浓的墨香、诗意,有淡淡的空灵,又有一些无法触摸的凝重,宛如一帧珍藏许久的艺术珍品,你只有细细的回味,才能品出个中滋味。老福州的韵致,就在沿街的一方石头,一口小天井,一扇小窗中渗出来——温和醇厚,毫不张扬。
    来到了安民巷,听说安民巷还有个故事呢!以前,外国(古代的时候中国分为好多个国家)打到我们国家的附近,老百姓们都害怕极了。于是,外国派了一名士兵在这条巷门口贴了一张安民告示:老百姓,你们不要害怕,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老百姓这才放心。于是,后人就给它起名字叫安民巷。
    我在郎官巷南侧的二梅书屋逗留许久:当我抬起脚,跨过那高高的门坎时,内心不禁生出一股敬畏,这是清代翰林林星章先生的旧居。木质结构的书屋,不是高堂大屋,但每一处都流露出古时文人学士的风雅。一间间大小不一,格局各异的书房,或由小回廊相连,或隔着小天井相望,但皆朴实无华,就连厅堂也没有什么特别耀眼的摆设,似乎把所有的堂皇都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朴实无华到极致。
    走出二梅书屋,心却仍在里面绕不出来,直至走到紧挨着衣锦坊的黄璞故居前,才被这另一种迥异的建筑唤醒。这黄氏故居,是左右对称、前后推进的格局,显出一种别样的整齐,处处透着无声的端庄,庄重而不失精巧。一进一进的房子像串葫芦似的,每一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而每一进的大厅、厢房、耳房、书房、起居室、天井,回廊,各有各的情致,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故居的每一进都是以大厅为中轴,井然有序地左右铺开,层层推进。缓缓地移动脚步,往昔的繁华也恍若在眼前晃过。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号称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三坊七巷,曾经滋养了多少将相之才,曾经汇聚了多少时代风云,无须太多的史料,单从坊名、巷名,就可窥视它曾经的风姿和荣耀。但多少翻云覆雨的故事,多少风雅迷人的传说,都付与春风一笑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徜徉其中的物是人非之慨叹,想来古今无异。
                                                        指导教师:胡燕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