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受学校委派,有机会与同事一起再次去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多载的今天去感受深圳经济飞速发展、教育接轨国际、城市高度文明之现状,不虚此行。 城市印象 印象中,这应该是第三次来深圳。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的深圳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城市,十年前第二次去深圳,深圳俨然已是一所繁华的大都市,而此次深圳则是一所规范有序高度文明的城市。街上汽车很多,但行走有序,很少看到加塞,在斑马线处车让行人,谦逊礼貌。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在深圳违法的成本很高,如在高峰段在闹市区停车时间超过30秒,罚款1000元,难怪我们一上车司机就要求所有乘客必须戴好安全带。这让我们由衷感叹,一切社会的高度自治与文明起初都来自于严格的法律法规,只有人人内心树立坚不可摧的法制法规意识,社会才能由他律走向自律,人类才能真正走向文明与进步。我们遇见的地铁工作人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都恪守本职工作但又不缺乏热情。街道很干净,深圳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干净的城市。 年轻人的择业观 深圳从它诞生,就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创新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 “深圳,一个你来了不会后悔的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来吧,做一个生活有尊严,工作有骄傲的深圳人。”网上有人这么写到。偶然听到街边几个大学生的对话,显露出了他们的择业观点。他们首选的职业是创客,其次是去诸如华为、腾讯以及去华润、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然后是去考公务员等等。年轻人的观点让我叹服,大概这个城市的活力就来源于此吧。
走马观花看教育 未来教育是怎样的,或许没有人能够精准预测,但教育不能再墨守成规,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深刻感受。有幸去深圳参加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举办的“第三届未来学校大会”,让我们有了触摸未来教育的机会,“聚焦未来学校的课程构建,尤其是未来学校课程的‘契合、融合、联合’问题,即课程内容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如何更好地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校内外不同的课程资源如何实现更好的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如何实现更好地对接。”会议章程上如是介绍,这使得我们的参观和学习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旨向。 我们聆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广东省教育厅巡视员赵康作了“教育信息化:第三次教育革命——从大历史看教育信息化”的发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学院研究员王素作了题为“未来学校课程构建:契合、融合、联合”的专题报告,德国巴伐利亚州集瓦特斯蒂思中学校长OSTD Rudiger Modell对他们学校的模型试验MODUS课程做了详细介绍,北京市八一中学国际部中美项目学术校长MARTIN CHARLES THOMPSON作关于“系统思维方式的改变”的发言,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校长程显栋作了“尊重个性、启迪未来”的实践报告等等。这些报告让我们感受到了江苏教育尤其是常州教育与深圳教育之间不容否认的巨大差距。 在参观中,深圳南山教育集团南海中学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未来学习中心、智慧教室、创客空间、摄影工作室、广播电视制作室、多媒体美术教室、VR空间等专用教室,机具现代感的校园,训练有素的学生,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深深吸引着我们。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深圳的一些知名公司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这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当下的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更多的则是将科技前沿、技术应用、制造实践、产品开发紧密联系起来。 BYOD(自带设备)进课堂在深圳教育界早已是常态,走在高度接轨国际教育的前列,他们的BYOD课堂又和普通学校有着怎样的区别?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了教室,观摩了两节课。在其中的一节地理课上,平板电脑作为教学辅助用具,教师自己制作微视频、学生熟练使用google earth,整堂课深入浅出,精彩丰呈,值得学习。另外一堂“未来企业家——创新实践”的活动课,学生自带手机设备,登录到老师开发的一款app,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引导学生发布、推销能够为大家提供的收费服务,然后给每位学生账户打入18元钱,让同学们去购买自己需要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未来企业家的种子由此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他们的课堂生动反映了深圳人对努力摆脱当下制造业的“雾霾”以及创新思维寻求转型所作的思考与探索。(文:俞激扬 言曦 图:俞激扬 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