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常州大学余圣陶教授以“提升正确对待‘能力’的能力”为主题,为田初中班主任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讲座从科学定义“能力”出发,剖析常见认知误区,并结合实际案例,为如何有效提升个人能力提供了系统化指导,引发广泛共鸣。 余教授首先解析了“能力”的核心概念,指出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前者涵盖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等基础智力,是大多数活动的通用支撑;后者则是特定领域所需的专长,如音乐、体育、写作等。他强调,能力是“能够顺利完成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本质是“不受自卑感削弱的熟练技能与智慧”,而绝非单一维度的标签。 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余教授列举了三大典型误区:以输赢论能力、以单次成败定终身、认为能力恒定不变。他通过心理学理论与现实案例指出,能力的体现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且差异仅为“强弱之分”,而非“有无之别”。“能力既可通过培训提升,也可能因环境变化而波动,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持续实践。”余教授表示。 为深化理解,余教授分享了两个课堂设计案例。在“巴黎奥运会”主题课中,学生通过分析运动员夺冠的瞬间,探讨了坚持力、抗压能力、专业技能协同的重要性;在“逆袭”讨论课中,学生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拆解了目标管理、学习策略、心态调整等能力的培养路径。课堂结合短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生动展现了能力的多样性与可塑性。 讲座尾声,余圣陶教授呼吁:“能力并非天赋,而是可塑的‘肌肉’。唯有正确认知、科学训练,才能让潜能持续释放。”田初中未来将持续助力学生构建全面的能力发展体系,为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