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我们常州也有三宝: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在初中的社团课程中,就有留青竹刻。 在课程中,林媛英老师带我们走近留青竹刻:原来,留青竹刻早在唐代就开始盛行,到宋代深入发展,最早主要出现在竹制器皿,作为装饰图案,多为古文字,吉祥花纹等,层次并不明显,真正形成气候的还是在明代,竹刻艺人开始结合中国画的原理,依照画家在竹子上面的画稿图案,雕刻、施刀,再现中国笔墨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留青竹刻的选材、工序都很有讲究:必须选用深山冬竹,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打磨、定稿、切边、铲底、倒刀、清底,每一步,每一笔,每一个姿势都大有乾坤,更有了“一笔定乾坤”一说。就这样,通过留下的表面竹青,和露出的云白如玉的竹筠,形成一副美丽的画卷。尤其神奇的是随着时间的侵蚀,竹筠会越来越显现出微微的黄色,直到如琥珀般的温润色泽,形成色彩从深到浅的自然退晕效果,与中国山水画意境悠远形成奇妙的共鸣。 课程中,我们走进留青竹刻:在林媛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端坐在桌子前,右手握刀,左手按着竹片,小心翼翼地雕刻,每一笔精细的勾勒, 不仅是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更是对传承的无比敬畏与深情。在一道又一道工序之后,一个“福”字跃然竹上。 留青竹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其技艺高超,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古老的非遗,如璀璨的星辰,照亮前行的路,诉说千年故事。我们应以非遗之魂, 铸文化之基;览非遗之貌, 悟文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