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青果教研>>课题研究>>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编程机器人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文章内容
 
提升初中生科学素养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缪洁   审核:卢英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

 

 

提升初中生科技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

 

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缪洁

 

一、已有基础

我校历来重视科技教育,关注学生科技素养的渗透与培养。早在2012年5月之前,我校作为市科技特色学校——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分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机器人、信息学、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创客等科技类竞赛,多次获国家级一、二等奖,省级一、二、三等奖,并获评“江苏省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称号。2012年9月,我校首次以独立校身份参加常州市科技创新大赛,获“机器人轨迹”一等奖。2015年校青果机器人俱乐部获“常州市中学生优秀社团”表彰。

项目组由七位来自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组成,他们拥有丰富的科技项目辅导经验,引领着学生在各个项目活动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陈薇老师曾主持过国家级子课题,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市青少年空天科技竞赛优秀辅导员,辅导学生旋翼赛物流搬运赛获一等奖肖鹏和缪洁老师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比赛并获奖,个人获评“优秀机器人教练员”荣誉称号。徐芳老师获江苏省信息技术评优课《机器人的行走》二等奖,常州市优秀班主任,辅导学生参加金钥匙竞赛获省特等奖、一等奖等荣誉。在2019年WER教育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上,我校学生又获得了普及机器人初中组一等奖的佳绩。

学校机器人课程中心的建设稳固扎实,学校重视投入,经过多年的科技教育活动开展,我校已储备教育机器人活动设施、3D打印创客教室、智能设计课程所需软硬件设备,并设置有计算机网络教室、3D打印教室等活动场地。

近年来,我校机器人、3D打印、智能设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保持每周开展一次。

课程开展时,爱好科技的学生们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有关硬件结构搭建与软件平台编程的相关知识,并根据任务目标开展需求分析与模型设计等活动。课程中,他们为完成一个个主题项目而不停探索与实践,为后期开展综合性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结束时,将进行集体展示活动,评比“优秀学员”并颁发证书,激励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懈追求科学梦想。寒暑假期间,学校会开设各种类型的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学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兄弟学校学生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科技素养:美国“2061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是: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并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科学素养包含三个维度:一是科学知识维度;二是科学技能方法维度,包括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两个因素;三是科学观念维度。本课题针对初中学生特点,以第一第二维度,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将学生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综合训练开发,让孩子们在进入充满期待的信息社会时,将越来越多的未来场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2.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本课题着眼于科技类校本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将由学生、教师、智能设备、计算机共同参与。学生是探究者、发现者同也是创作者,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同时也是组织者。近年来,从初中开始,对学生的要求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初中生进行各学科融合学习,综合应用各方面知识,有创造性的解决各类问题。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科技系列校本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创建帮助人类构建更美好社会的情感;同时,我们把具有青果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融入到3d打印作品中,比如青果笔筒、我校原址复刻,来感知我们学校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爱校心,

2.教师层面:让一线教师跨学科合作投入机器人课程开发、青果文创作品3d打印设计、智能种植课程设计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中,加强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拓展视界,提升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3.学校层面:积极进行此类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进学校科技特色的建立,发扬学校青果文化。

4.区域层面:形成初中科技系列校本课程,提炼总结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为初中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四、研究内容

1.万物互联为主题的机器人校本课程:侧重机械结构设计与任务达成模拟,学生通过任务分析来感受机器人构成三大要素感知,决策,行动,激发学生利用智能技术帮助人类构建更美好社会的情感;

2.以“青果文化”为主题的3D打印创客课程:侧重设计创造,把想法变为现实,学生通过用3d打印设备学习打印青果笔筒、我校原址复刻、对未来我校畅想等具有青果特色的文创作品,来感知学校的文化魅力;

3.以“美化校园”为背景的智能种植设计课程:侧重方案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设计出一种智慧种植的方案并进行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信息技术和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美好。

4.构建学校科技类课程校本系列:依托学校文化特色,结合自身初中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发展方向及办学目标,设计构建我校的科技课程改革方案。

五、研究过程

课题准备阶段(2021.6—2022.1

课题实施阶段(2022.2—2022.10

结题鉴定阶段(2022.10—2023.6

1、课题准备阶段

(1)开展文献与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理清核心概念,阐释和完善核心概念的界定,进行课题申报工作。

(2)确立课题组成员,组建教师团队,明确成员分工职责。

(3)健全课题研究制度,确保研究长效发展。

(4)制定课题具体的研究计划。

2、课题实施阶段

(1)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广泛的文献调研,集体研讨,构建多维度的课程体系。

(2)在课程体系指导下,教师团队依据个人研究专长结合高中生认知特点,进行高中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建设工作。

(3)在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建立科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并保证教学的正常。

(4)定期召开专题报告会,定期组织教师跟进教学观察、分析和反馈,完善课程,提炼总结。

(5)定期组织教师团队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3、结题鉴定阶段

归纳整理课题研究过程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如开发的课程、课程中的案例(项目)资料,撰写发表研究论文,收集案例实录形成校本课程集,建立课程资源库,申请结题。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科技课程内容本身并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以贴近实际的项目为载体,具有情境性、复杂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不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适合应用情境化、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通过收集学生实践制作校本课程典型案例实录,研究分析并加以反思。

|、研究分工

   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中的分工

  薇

中学高级教师

信息技术教学、创客教育

第一主持人,总体把握课题研究

  洁

中学高级教师

信息技术教学、机器人教学

第二主持人,参与各项工作

  芳

中学高级教师

信息编程、创客研究、编程教育

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

  静

中学一级教师

信息技术教学、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教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指导、学生作品汇编

 鹏

中学一级教师

物理教育、创客STEM教育

理论与实践指导、技术支持  

  芳

中学一级教师

生物教育、创客STEM教育

课程开发与实施、问卷设计与分析 

 江

中学二级教师

物理教育、创客STEM教育

课程开发与实施、建设课程资源库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阶段成果(限5项)

探索课本中的科技资源

论文

2022.6

徐芳

机器人助力学生探索科技世界

论文

2022.6

缪洁

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情感目标制定与研究

论文

2022.6

陈薇

在生物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技素养

论文

2022.6

黄芳

学校科技类校本课程体系建立方案

方案

2022.10

肖鹏、张江

最终成果(限3项)

初中机器人万物互联校本课程

课程方案

2023.8

缪洁

初中青果文创3d打印校本课程

课程方案

2023.8

肖鹏

智能种植设计课程

课程方案

2023.8

黄芳

课程配套案例资源

电子资源

2023.8

徐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