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中的重难点,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同样强调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同时,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我校政治教研组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也主动参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设计,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身边资源,创新思政课堂方式,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老师、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等都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将立德树人融入育人全过程,努力给学生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1月4—5日,九年级研学课程拉开帷幕。270多名九年级同学带上行囊踏上征程,前往金坛,参加为期两天的研学拓展课程。此次研学主题为“五育并举赋能成长 赓续初心奋楫前行”,其中有两项重要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和革命文化教育课程。 劳动课程的目的地为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黄金村是全国文明村镇、江苏省生态村,黄金农学园2021年9月被列为常州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园内设有农耕文化展示区、室内教育区、室内实践区、稻米文化馆、劳动体验馆等“五区二馆一堂”,体验内容极为丰富。 研学开营仪式也在黄金村金灿灿的稻田里举行。开营仪式上黄金村党总书记王娟的微党课,给同学们讲述了曾经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在老支书严清华的带领下,拓展思路、创新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艰辛历程,让同学们真正领悟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充分理解了“共享发展成果”的现实意义。



开营仪式结束,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场馆、走上田埂,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今天的劳动课程既有在当地农民指导下的传统农业生产技能的体验,如:手工割稻、打连枷、石臼舂米,让同学们充分体验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也有传统农业的职业体验,如:挑担运粮、手推石磨和水车车水等,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今天,思政课王玉萍老师也将课堂搬到了农田里、场馆内。稻米文化馆内同学们一方面倾听导游的讲解,了解了我国水稻种植历史与技术、有机水稻种植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王老师的现场解读,理解了稻米文化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感悟创新改变生活;同时深刻领悟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还感受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同学们通过与思政老师的互动交流,将所学课本原理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在田野里“消化”书本,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把固定场域中的思政小课堂和开放场域中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把深奥的理论学深悟透、弄懂做实。





革命文化教育课程的目的地为金坛茅山金牛洞新四军指挥所遗址。当年因茅山金牛洞独特的地貌特征,被陈毅元帅选中作为新四军指挥所,在这里指挥战役,开展游击战击打日寇,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今天通过修缮保留了原始的地貌特征,使之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 今天的研学又是一场红色之旅,同学们在这里探寻当年的遗迹、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各项合作探究任务。如:了解金牛洞的历史典故,找到新四军指挥所遗址石碑;利用教练提供的木棍搭建一座鲁班桥,全班模拟飞夺泸定桥的场景;全班进入迷宫中找到15张党史卡片,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历程进行排序……在任务完成之前,先由思政课施春霞老师简单给同学们讲述了这一段革命历史,并引导同学们结合政治和历史知识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充分感悟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走出金牛洞遗址,同学们仿佛都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深切感受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更坚定了立功为国的信念。也让思政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场所的局限,让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人生必修课。青少年要踏踏实实学好这门营养课,增强免疫力。”这是我校所有思政教师的共识,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将让“思政课”褪去生活的“滤镜”,立足于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社会实践和体验,于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在大格局、宽视野、活实践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文:王玉萍 图:卢英 张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