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务公开>>通知公告>>文章内容
 
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加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管理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1-07-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玉萍   审核:谭中恺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省教育厅工作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中小学生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管理工作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钱秋芬  李军

成员:王玉萍 符益婷  徐仙  谭中恺 袁忠华  马云皓

2、工作小组

组长:钱秋芬

成员:王玉萍 徐仙  徐芳 卢英  各班班主任  

3、安全保障小组

组长:熊羲之

成员:袁忠华  马云皓  各班班主任及学科老师

4宣传工作小组

组长:陈薇

成员:谭中恺  卢英 张抗抗  罗曼  各班班主任

二、具体管理制度

作业管理制度

作业是检测教师教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中介,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质量管理,有效控制作业量,规范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根据市教学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及相关管理条例,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作业布置

1.每学期备课组内教师应该开展作业专题研究活动,对教材上的作业进行具体研究,确定学期内的作业范围、作业要求等基本内容。

2.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要先将作业做一遍,把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作业布置应根据学生的学情,为学生精心选择作业,作业要保证基础性和时效性,杜绝机械重复的作业。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和学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为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创设不同的作业空间。

3.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学科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索作业的形式,可将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课外探究实践作业等,学生可采用书面、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完成。

4.学生的课堂作业要适量适度,一般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十分钟左右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课堂作业在课内时间完成。原则上作业次数与所上课时数等同。

5.各学科教师要协调好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其中语数外学科教师尤其要控制自己的作业量,整体作业量控制在1.5小时,确保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

6.严禁各科教师将书写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二)作业批改

1.提倡学生作业面批制,通过面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改。教师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当面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更正,加强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及时指导。

2.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一般采用“等级、分数与激励性语言”相结合的形式,在“正确”和“整洁”方面评价分别优、良、一般(或A、B、C)三个等级来评价,教师在等级评价基础上,应该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引导学生,特别是习作(作文、日记等)、美术等一些创作性的作业,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来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作业评价对学生的指导与激励作用。

3.教师应该及时批改作业,批改时一律用红笔,要求一题一批,对正确的作业采用打“√”等形式,对于学生作业中特别精彩的地方,可采用其他符号或者语言进行提示鼓励。同时教师对具有创造性、独特性的作业应该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4.对于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地方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及时订正,学生在改错前标注“订正”二字,然后按照作业的基本要求书写,教师及时对学生订正的作业进行二次批改。做到有做必批,有批必评。

5.作业应该及时批改,作文一般在一周内批改完成,其他作业一般在当天批改。

6.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关记录,特别是对有独创性和有普遍性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录,作为讲解和辅导的依据。

(三)督查监控

1.学生监控:课程发展中心组织学习委员每日统计各科的作业量,每日将统计表上交一次,并及时予以公示、反馈;课程中心每月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学生作业情况。

2.家长监控:公布监督电话83990218 ,家长发现问题可随时进行反馈,学校及时处理,达到家庭监控。同时,家长每天通过《家校联系本》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馈作业完成情况。

 

睡眠管理制度

为保障中学生的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为7:40前。晚上放学时间为17:05

2.学生每日在校均要参加午休,午休时间为每12:5013:20

3.学校科学制定作息时间,班主任及学科老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晚上休息时间不得迟于21:30保障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个小时。

4.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在家要督促学生及时就寝,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5.违反上述规定的,第一次由班主任作提醒谈话,第二次由课程发展中心谈话并作惩戒教育。

 

读物管理制度

以阅读为主要途径,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优化教育生态,全面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和办学品位。

主要内容

1.营造读书氛围

各班以“建设书香校园”为主题上一节主题班会课营造班级阅读氛围。各班设计一个班级“书香园地”,定期张贴“好书推荐”“好书大家读” “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建设一个开放性的阳光书吧,全天向学生开放,每年更新图书,我校共有图书26600多册。设定每天午间12:0012:30 、16:2017:00为图书馆开放时间,由图书管理员做好管理工作。

2.广泛开展阅读活动

1学生读书活动

开展一次读书主题班会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地投身到“建设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活动中。各年级要在语文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制订科学的广泛阅读计划。

每位学生有专一的阅读笔记。语文教师要负责学生阅读书目的健康。在阅读课上,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语文老师每周检查一次,期末进行学生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周末、暑假等长假期间,鼓励学生在家看学校推荐的书,写读书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

学校进一步完善图书室,图书管理员选择推荐新书目,向学生借阅。把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最能感动人的著作推荐给学生,把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学生的阅读中,要强调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阅读最有利于自己精神发展的书,阅读最适合个性发展的著作。如古诗文诵读、经典文学名著欣赏等。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中华诗歌散文精品朗诵比赛,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小报评比“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该项工作由各年级语文备课组负责落实。

2教师读书活动

教师的学习应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在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教育名著、原著,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教师登高望远,高屋建瓴,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

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读教育学,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知天下大事。教师在阅读中,以原理掌握、方法实施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强调通过阅读激发阅读人能持久的兴趣,引发阅读人可持续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学校图书室每学期购买一批教育类书籍,丰富阅览室的藏书,全体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读完两本,并完成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

定时开放校阅览室,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学校或教研组内应有固定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要求老师经常写一些教育教学随笔,促使教师对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生活感悟、学生成长进行反思。

3.严格读物管理

严肃清理有低俗、消极内容的读物。规范各类图书捐赠活动,严格教材、教辅、APP管理。根据省、市教辅材料推荐选用目录,坚持“一科一辅”“自愿征订”原则,任何教职员工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或使用APP,不得让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学校宣传、推荐、推销或免费发放任何教辅。APP进校园,必须坚持免费使用,必须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使用。

(二)物质保障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根据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对图书进行清理充实,保证师生阅读需要。

2.学校图书室要按时对学生开放,保证每周每班借阅图书不少于2次。

3.积极开展班级图书角活动,鼓励各班采取节约创收等途径购买图书,发动学生自愿捐书或互相交流家中藏书,实现资源共享。

(三)科学评价

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青果之声广播站、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积极开展“阅读考级”、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和“最美书桌”等,开展“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古诗文背诵大赛”、“课外书籍朗读比赛”等活动,并将成绩记入学生素质考察档案;语文考试、考查将增加能够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题目,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调动学生和教师、家长、学校的积极性。

 

体质健康管理

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内容

1.在每学期开学前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宣传。

2.训练项目

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50米跑、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及各类轻体育项目(如:舒尔特表、体感游戏等)

工作要求

1.时间:(1大课间:8:258:55

2)体育课课程表每周3课时

3课外体育活动:16:20—17:05

每天运动时间统计:每天锻炼一小时=晨跑+大课间活动+体育课程/课外活动。大课间操30分钟,体育课常规45分钟或课外体育活动45分钟。共一小时。

2.内容

上午8:258:55(大课间)主要以秋冬季跑操、春夏季广播操和身体素质训练项目为主。

下午16:20—17:05(体育活动)主要以篮球、仰卧起坐、体感游戏、跳绳、立定跳远、接力跑、中长跑、羽毛球等为主,根据年级的不同,规定学生每天活动的内容,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监督与指导。

要求:引导学生科学锻炼,课间引导学生出教室活动,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举办2次学生运动会秋季和冬季,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

1.因病或残疾学生,确实不能参加锻炼的学生,应持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病历等证明材料,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锻炼的申请。学校医务室签署意见后,将材料存入学生档案。

2.对确实丧失运动能力,按相关要求上报。

(四)常态开展体质测试工作

1.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配齐测试器材。要因地制宜做好测试场地的建设工作,为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条件。

2.保证活动时间,推动经常锻炼。学校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育教师要上好体育课,早操或课间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指导工作。

3.各班级要认真做好准备学校将对工作开展得力的班级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开展不力的班级给予通报批评。

4.各班班主任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在实施体育锻炼时,要健全各项安全保障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的安全检查,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提出安全要求。锻炼前要检查和了解学生身体健康情况,对生病学生实行缓测或免测。坚决杜绝平时不锻炼,搞突击的现象,预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以上制度从2021年3月8日开始执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