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我校参与了由常州市教科院组织开展的“部分初中校联合教研主题活动”,围绕“范导式教学路径下的课堂教学改进”展开课例研讨。此次活动通过同题异构的方式,旨在加强兄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创造开放互补协同发展的教研氛围,最终促进学校均衡和谐发展。 初冬的早晨,清冷萧瑟,但却阳光明媚。在钱秋芬书记和李军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一行30多人一早来到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怀抱着学习的热情、研究的执着深入到各科课堂,聆听教学的智慧。 今天的活动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所有学科,共26节研究课。我校参与开课的是青年教师马云皓、沈沁、袁诚三位老师,他们将和前黄实验学校、教科院附中、同济中学等多所学校的老师同台PK,共展风采。






范导式教学是在汲取了中国古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育思想的精髓,借鉴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四阶段、约翰·布朗斯福特的“抛锚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的基础上提出的。“范”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探索、诱发学生思辨的教学场域,“导”是场域共生视野下的相互引领、相互指导、相互启迪与相互支持(朱志平《范导式教学: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今天的课堂,老师们遵循范导式教学基本要素,积极探索范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有范、导之有方。他们以生活中的事例为范,导出价值认同;以巧问为范,导出思维培养;以活动为范,导出合作探究;以生成为范,导出素养提升。



而在备课组集体智慧的力量下,今天马云皓老师呈现的课堂严谨、活泼,充分利用真实情景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沈沁老师的课教学设计精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自我解读、自我感悟;袁诚老师的课活动方式多样,示范有力、导之有效。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是在今天的舞台上,他们得到了历练、得到了成长。 评课议课环节,大家畅所欲言,上课老师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听课专家和老师分别对老师们上课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大家共同谈论着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抒发着教学中的得意情怀,探讨着教学中的神来之笔。在这种学习与反思中、探索与交流中,智慧的心灵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也使教学研究更具魅力与凝聚力!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我们青果人定会借助专家的支撑、团队的力量,积极探索,潜心教研,致力打造既秉承传统精神、又体现崭新理念的高效课堂,在思索中感悟课堂艺术,在交流中升华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 (文图:王玉萍)
附:开课教师感悟与心得
这次初中校联合教研活动不仅给了我一次教学设计再思考的机会,更是让我有机会能够走出去,向更多优秀的专家型老师学习。通过这次活动,我对教材延伸和课堂设计环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渗透新课改理念,把每一节课上成优质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马云皓

通过这次“范导式教学”同题异构公开课,我在教学准备、讲课方式、多媒体的应用以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但是还有许多可以改进,一、要懂得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起学生的热情。二、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课前准备的体会。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 ——袁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这也是对我的一次磨炼和成长的机会。历史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握好历史学科的特质,构建一个多元、开放、融通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创设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学科性的课堂,范导式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范式与途径。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的总结,在课程设计时紧紧围绕范导式教学的四大要素:真实性情景、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与创造性应用与历史学科紧密结合。 
经过听课、开课和评课后,我对范导式教学的认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范导式教学,“范”是示范,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梳理、理解历史知识;“导”是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有教师的引导,也要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而活动应该为学习难点和重点服务,对有思辨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开展深度学习。我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课程设计还需要更有创造性,更重视学生的学,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也需要与课本更融合,用多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活动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与成熟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成长。 ——沈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