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田家炳初中通过青果名人堂的系列活动,走进名人,了解名人,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五一期间,七年级的同学们收集了很多青果名人的故事,班会课上大家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和同学们分享了呢!让我们赶紧听一听名人的故事吧! 七(1)班 刘国钧 学徒生涯 
刘国钧的童年是贫苦的。1900年,14岁的刘国钧被送到县城一家酿酒的糟坊去当学徒,他实在忍受不了那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环境,终于逃回家中。按照当时的规矩,学徒3年,是不允许半途中断的。糟坊主人追到他家中要人,吓得他躲在舅母家不敢出门。还是邻居赵大叔同情他的处境,推荐他到常州奔牛镇上的刘吉升京货店当学徒,并且借10块银元给他做路费,刘国钧才得以开始新的生活。 奔牛镇地处沪宁铁路线上,南临太湖,北靠长江,中贯运河,交通便利,商业也就相当发达。刘国钧一心想好好学习 做生意的本领,将来能多挣点钱养活父母,可是这家京货店因为经营不善,第二年就倒闭了。幸亏老板没有忘记勤劳能干的刘国钧,特意将他介绍到元泰京货店去当学徒。刘国钧起早贪黑地为老板干活,也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转眼间3年过去了,刘国钧学徒满师,老板正式录用他做店员。刘国钧能凭自己的双手挣钱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攒起10块银元,买了一份礼物,回到家乡去感谢赵大叔的恩情。然后,他便将在外乡做佣人的母亲接回家,对父亲说:"现在我能够挣钱养家了。"邻居们都羡慕地夸奖他:"国钧真是个孝子啊!" 七(1)班的吴矜萱说: 读完关于刘国钧早年成长的这些故事,我在感受到他创业艰难的同时,也被他不畏艰难困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所打动。 这些苦难的经历并没有吓倒他,凭借他自身的勤劳刻苦,在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下,他学到了会做生意的好本领,这就为他今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刘国钧的成功历程中可以看出,他创业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他的成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是一步一步地慢慢变好的。这些不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在学习上也要不怕艰苦,坚持不懈,一点一滴地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七(2)班 瞿秋白 儿时的故事 
瞿秋白是我班的班级名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理论家。他的一生带有传奇色彩,他高尚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其实,瞿秋白从小就是一个善良而又孝顺的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后,一些乞丐看到他就不停地叫他“少爷”。每逢这样的场合,他一面摸着袋子,把母亲平时给他的零用铜元放到乞丐手里,一面对着年长的乞讨者说:“你们就不要喊我少爷了,我可不是少爷!” 假日里,瞿秋白常常跟着母亲到常州近郊的亲戚家里。一到那里,他就喜欢与农家的孩子交朋友,一起玩耍,干些简单的农活儿。有一次,气候已经是很凉爽了,可与他一起玩耍的小孩还是光着背,他就把自己的一件白褂子脱下来送给了那个小孩。当他回到母亲身边就被问住了。母亲似乎有些不高兴地说:“你做这种事好是好,就是你的衣服也不多呀!”瞿秋白听了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一时任性顶撞了一下母亲。他说:“不多!不多!我的衣服总比人家多么!” 就为回嘴这件事,瞿秋白一直感到后悔。据羊牧之回忆,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在数十年后曾对羊牧之说:“秋白很遗憾地说过:‘我一生就只有那一次回过母亲的嘴。’” 七(2)班程妍说: 瞿秋白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例如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才华横溢,对革命有种殉道者的英雄主义的精神,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生。也许正是因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善良正直,尊敬师长,才造就了他伟大的成就与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身为常州人的我们,要学习瞿秋白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的精神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处于少年时期的我们,要像瞿秋白那样努力学习,热爱祖国,有梦想,有目标,立志成为和他一样的热血青年,加油奋斗,无悔青春! 七(3)班 周有光 周老用打字机打字 
1988年,对周有光来说是个分水岭。一个是他离休了。另一件事,是他得到了一台打印机。 1988年,日本一家公司按照周有光的汉字拼音理论,研制出了汉字的拼音输入软件。为了表示感谢,他们给周老送来了第一代产品。在这部打字机上,周有光打出了二十多部专著和几百篇论文,这些都是他在83岁之后的结果。 当张充和谈起周有光时,她说:外面有句话,我非常反对,发挥余热,我认为,年纪大的人,他要发起热来,相当烫。 张充和还说:“他搞的汉语拼音我不会,但是我心想试试看。第一个打7个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得意的很。两个月后,我写信给我大姐(张元和),开头是“亲爱的大姐”。“亲”字打得出来,“爱”字打不出来。 我就说周有光,我不行了,我爱不了了怎么办?周有光说,你要先打个0,0声母,因为爱,没有声母。打了0,才能打ai。 我说,我学打字机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因为我最先学会打的,就是“亲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七(3)班钱心瑜说: “拼音能代汉字,我说你等500年吧。”在谈到被人问要用多少年拼音能取代汉字,周老说拼音是用来帮助文字的,不是来代替文字的。周老注重华夏文化精髓的重拾,但他认为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 如今很多人连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文化都没搞明白,就随意开创所谓的“国学班”“女德班”,讲授各种奇葩的思想,打着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大肆敛财。而周老说华夏文化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为何将周有光先生作为我班青果名人?周有光,周全而有光。“上帝糊涂,把我忘了!”这曾是周有光最爱说的一句话。生命不止是光,生命是黑暗中闪烁着的光。三班46名师生,46束光,每个人身上的倔强与朝气,在这大好青春年华,踌躇满志,风华正茂。也许,我们每个人自身只能发出微弱的光芒,像小小的萤火虫一样,但,46束光凝聚起来还是微不足道吗?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周老这一生即便在98岁痛失爱妻,110岁痛失爱子之后,他依然顽强地活着。他身上的那束光在拼命闪烁,即便在倒下的最后一刻他的那束光也没有熄灭,那束光应该有我们,由这代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们继续闪烁! 周老应该是累了,该写的他早就写完了,该说的他也说完了,该交待的他自认为也不需要再交待什么了。他也许更需要整日整夜地徜徉在回忆的睡梦中,这个世界好像渐渐与他无关了。他一生经历的事成千累万,应有尽有了,他现在似乎更需要离开这个现实的世界,只想走进他那个虚幻的世界里去…… 七(4)班 唐荆川 投笔毙刺客 
唐顺之在家潜心向学,最终还是因为倭寇之患重新入仕为官,进入兵部,被派往沿海征剿倭寇。唐顺之本人十分有才,兵法谋略也十分出色,所以在扫荡倭寇的战争中中,往往能出奇招,用兵入神,将倭寇打的落花流水。甚至到了后来倭寇一听唐顺之的名字,就胆气尽失的地步。 唐顺之对倭寇的影响和损伤,使得当时许多倭寇头子对其恨之入骨。后来一个倭寇头子,为了解决唐顺之这样一个心腹大患,便出重金请了个武艺高强的杀手,前往谋刺唐顺之。 一天夜里,唐顺之就着烛光挥毫泼墨。平静的烛光一闪,唐顺之抬头一看,就见一个浑身穿着黑色紧身短靠,手执利刀的人站在前面。来人一副这样的打扮,唐顺之如何不知来者何意。但是他并没有惊慌,反而笑着问刺客道:“你是谁?何故深夜前来?”刺客回“来取你性命之人”。 听了刺客的回答,唐顺之又说道:“既然左右活不过今晚,烦请这位侠客容我将这幅字写完”。刺客心想,应该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将刀刃对准唐顺之的脖颈,说:“念你是读书人,就让你多活一刻,把这张字写完了吧!” 刀刃就压着脖颈脆弱的皮肤,冰冷阴寒的感觉并没有给唐顺之带来多大的影响,他聚精会神的挥毫如飞。 唐顺之写的一副好字,不知不觉刺客就看入了神,有了那么一丝松懈。唐顺之抓准机会,当即将将手中的笔往刺客喉间刺去。这一刺算是汇聚了唐顺之一身的力气,猝不及防之下,刺客只来得急惊呼一声,便已倒地不起。 等到唐家人赶到的时候,唐顺之已经脱离了危险。他从容不迫的吩咐家人,将这刺客抬到后院空地上埋了。有了这么一次经历,唐顺之此后越发谨慎,再没有给不法之人机会。 七(4)班 郭嘉喻说: 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他因抗倭有功深受人民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投笔毙刺客这个故事中唐顺之泰山崩于前仍能镇定地处理问题,冷静思考找准机会一击致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体现了唐顺之先生的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我们学到了在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不能慌张,要镇定地去面对问题、沉着冷静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关键。同时保卫我们的祖国,这是几千年来我们热爱的家园,原则问题不能让。 七(5)班 史良 “我是个爱闹风潮的家伙啊!” 
“我是个爱闹风潮的家伙啊!”在一次接受新华社记者的访问中,史良如此调侃自己。 1900年3月27日,史良出生在江苏常州和平南路143号的庭院里,之所以叫史良,取意良心、良知。由于家境清贫,史良幼年时代在家跟随父亲读书,14岁才进入常州市武进县女子师范附小念四年级。入学后,她一直很用工,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孩子从小就有反叛精神。 1914年,在江苏常州女子师范附小,发生了一件轰动全校的事情。三年级的学生们因为不满自己的数学老师不学无术,在一个女生的带领下罢课三天。经过调查核实,学校解雇了数学老师,而领头的女生也被记了一次大的处分。这个外表清丽平和,性格坚韧顽强的江苏常州女子就是史良。 五四运动爆发后,受到新文化影响,史良和女师的同学们,经常在外呼吁查禁日货,对商界和工人宣传罢市、罢工的演讲,他们的进步活动,遭到常州地方上一些封建势力的不满,提出要求撤换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女师校长,停办女师和男师。 史良被同学们选为代表去和县知事谈判,可是却迟迟见不到县知事本人,晚上11点回到家中她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出事了。史良匆忙赶到县知署,质问县知事,这时县知事却要和史良谈判。县知事怕把事情弄僵,被迫将史良父女送回家里去,随后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史良继续带着同学们,为保护学校、申辩、游行、谈判,最后江苏省政府做出了让步,下达了不同意停办女师及男师的命令。 七(5)班段琦瑶同学说: 毛泽东评价史良是女中豪杰,确实如此。史良说自己从小就爱闹风潮,我却觉得她从小就有抗争精神,面对不平事,敢于发声,敢于抗争,有正气,绝不向恶势力低头,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习她关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精神,真理往往是越辩越明,多一些探究精神,多一些持之以恒的精神,往往结果就不相同了,也许我们也能做新时代的史良。 七(6)班 盛宣怀 慈善济民 
1906年春、夏,安徽、江苏发生特大水灾,受灾人口达730万人。由于地方官吏对赈灾救济工作的漠视和拖延,造成大批灾民流离失所,清江、沭阳一带灾民每天饿死者数百人,情况非常紧急。鉴于盛宣怀在历年赈灾活动中的影响和号召力,灾区绅民纷纷写信给盛宣怀,甚至直接派代表到上海拜见盛宣怀,呼吁他出面主持赈济工作。由于朝廷初次拨给的政府赈灾款只有十万两银子,远远不够使用,新任两江总督端方也竭力邀请吕海寰、盛宣怀主持义赈募捐工作。盛宣怀当时在上海和吕海寰一起与德国、意大利等国进行商约谈判,虽然公务繁忙,还是难以袖手,便承担起义赈重任。由于掌控了上海广仁堂这样一个民间慈善机构,盛宣怀运作起来颇为顺手。上海广仁堂成为徐、淮、海水灾的义赈主持机构,刊印灾启、登发广告、寄发募册、派员巡 视调查、收取捐银、散放赈款赈衣、编印征信录,一概义赈事务,全由广仁堂经手办理,起到了组织机构和指挥中心的作用。 七(6)班胡粤说: 盛宣怀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以创办中国近代实业著称,被夏东元先生誉为“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同时,他还是一位慈善家。当安徽、江苏发生特大水灾时,他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心投身到慈善济民事业中,在近代中国灾荒救济方面起到了他人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从他身上也折射出了近代中国一大批富有慈善情怀和社会责任心的绅商的风貌。其身上蕴含的无私奉献的悲悯情怀和仁德之心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名人的故事感动着你我,名人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这次“名人故事我来讲”活动,不仅给同学们搭建了舞台,给学生营造了敢说话、会表达的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提升了综合素养。青果名人堂,一班一名人,我们一直在成长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