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校积极探索学校内涵发展,立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本土资源,挖掘地域优势,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为此,我们秉承“一果一世界,千果千芬芳”的教育理念,凝练青果文化,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原有书法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于2015年9月开始架构“青果VIP课程”,为有特长、有需求、有志趣的同学打造量身定制课程,初步开设了戏剧课程、青果诗社等课程。2018年9月,我们又开设留青竹刻课程,2019年2月引进金坛刻纸课程,2019年9月设置泥人坊课程,初步形成了青果印象——非遗课程”系列,极大推动了传统文化进课堂在我校的步伐。 基于学校对非遗进校园的真挚情怀,源于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初心坚守,常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决定在我校设立“留青竹刻教学基地”。授牌仪式于11月7日下午在我校隆重举行,出席仪式的有学校党支部书记周敏、校长李军,常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士勇和秘书长马燕,授课老师——留青竹刻传承人、艺术家林媛英以及常州日报社记者。 仪式的第一环节,由学校课程发展中心王玉萍主任简要介绍留青竹刻课程的开设。留青竹刻作为常州“三宝”之一,是现存少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本着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学校及时引入该课程,遴选了25名学生,成为林媛英老师的第一批弟子。一年来在林老师的亲自授课下,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留青竹刻的基本技艺,更是传承了其文化内涵,传承了从事传统艺术创作的精神意义。 随后,常州民间文艺家协会马燕秘书长宣读了“留青竹刻教学基地”的申请批复,并由马士勇主席为授牌仪式致辞。马老作为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领军者,高度赞扬了学校高承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的做法,为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他由衷感谢学校给予传统文化的一方舞台,感谢林媛英老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并号召大家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面对马士勇主席的极高赞誉,学校周敏书记表示一定把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人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责无旁贷立德树人,鼎力支持基地建设。而李军校长则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感谢民间文艺家协会提供的丰厚资源,感谢林媛英老师的辛勤付出。李校长同时指出,学校要顶层设计、统筹安排、科学设置,整体架构传统文化课程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沁入每个学生的心间。 授牌仪式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是——由李军校长、周敏书记和马士勇主席、林媛英老师共同为“留青竹刻教学基地”揭牌。随着红绸布揭开的那一刻起,也意味着青果人的使命担当会更厚重;意味着青果园的人文底蕴会更深厚! 授牌仪式结束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留青竹刻教学基地”,驻足于留青竹刻展示柜前,对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啧啧称赞,并和小学员们合影留念、交流互动。 囿于学校现有条件,基地规模还较小。但小小的一方天地,却承载起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小小的一枚刻刀,却记录下传统工艺的精美瞬间。未来的我们,依然会坚守教育的初心,以更高的使命担当,继续深耕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玉萍 符益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