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非遗课程——留青竹刻
 
发布时间:2019-04-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符益婷   审核:谭中恺

课程简介

    留青竹刻,传统的雕刻艺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与梳篦、乱针绣一起被誉为“常州三宝”,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演不息,是龙城最耀眼的符号!把非遗课程引入课堂,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这是我校课程改革的又一着眼点。新学期,我们特邀享誉世界的中国民间艺术家、留青竹刻大师林媛英女士来校开设留青竹刻”这一课程,并邀请林女士成为我校艺术教育顾问,带领同学们一起领略常州非遗的魅力。留青竹刻需经选材、构图、切边、铲底、清底、上油、晾晒七道工序,才会有一副成品呈现,所以留青竹刻刻的是耐心、刻的是定心,刻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林老师除了教学生留青竹刻的技法,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艺术之路:竹子,以高颀挺拔清逸飘洒之资凝我骨气之弥坚,以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之质沁我灵魂之素洁!学习留青竹刻,可以让我们以清风朗月般的心境去面对浊世中的种种利欲。”娓娓道来的恳切心声,涤荡着同学们的心灵,坚定着同学们的信念,激发着同学们的志趣。相信在林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留青竹刻,这门非遗课程必会在青果园焕发生机!


教师风采

林媛英,笔名寒江,客籍江西,现久居常州。我国技术美术家学会会员、我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留青竹刻艺术家。1994年 起,先后师从留青竹刻大家范遥青、徐秉言。通过20年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已形成自个共同的个性,尤擅刻书法、竹和云彩。2006年起,开始自创之作,成就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艺生涯屡次被媒体报道,著作被多家博物馆及自个保藏。2013年,以《生命之歌》系列,获江苏省民间文艺最高奖 迎春花奖。本年66日至16日,林媛英留青竹刻艺术展将在澳洲展开。自创著作《生命之歌》、《竹缘》及其创造谈刊载于《人民日报》;《品》刊载于香港《大公报》;《三国演义开篇词》深得央视书法主讲杨再春高度欣赏。林媛英杰出的文字功底使她对留青竹刻有自个独特的见地,她自幼喜欢文学,常执笔聊怀,累计散文百余篇在报刊及论坛上宣布。自撰联刃下舒丘壑,筠中蕴性格是她创造情怀之写照,不为对岸,只为海为她的艺术座右铭。


学生感悟

IMG_20190411_170251_副本.jpg

 非遗的坚守


    我很喜欢留青竹刻,更佩服林老师对非遗的坚守。

         每周四的留青竹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那锋利的刀尖划过那光滑平洁的竹面,一小撮一小撮的碎屑就有着穿山甲般的本事,卷起变成一个个小球,露出那一层白色的竹基,接着就要用大斜刀在竹面上轻轻地拂过,稍不注意,用力过猛,就会伤到那脆弱的竹基,影响整块留青竹刻的美观程度。

留青竹刻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可林老师却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定不下来心,拿我们举例,有时,我们还会在完成作品时聊天。

林老师是留青竹刻的传承人之一,难以想象连续多少日日夜夜,不论是巨大的失败,还是难以逾越的挫折,林老师都还抱着同样的热情坐在工作室中,在竹子上刻出属于她的执著与坚守。林老师也说了,她想带出几个能传承这门手艺,更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人,将这门工艺宏扬光大,接过留青竹刻这把大旗,坚守这项非遗。

   我特别佩服林老师,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的信念。

——3朱顺发

青竹感言

    留青竹刻是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教我们上课的这位老师是竹刻界的名家-------林媛英大师.  

    林老师首先是告诉我们竹刻的几道工序,1选材、2构图、3切边、4铲底、5清底、6上油、7晾晒,如果这些步骤有一步没完成或者是有一步做的不好,那么整个作品就不会完美了.老师上课的时候不仅教我们做竹刻,还告诉我们一些学习的道理.学习就象是竹刻一样,每次的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就象是竹刻一样,中间如果偷懒、思想松懈,那么学习就会出问题,只有不怕辛苦,不怕麻烦,认认真真做好学习上的每一件小事,那么才会有美好的收获,才会有美好的结果。

    十几节课下来,竹青课不仅仅是个让我们完成作品,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过程,我们将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竹刻精神,这种精神是耐心、是坚韧、是正直。

 

——宋鑫杰  

 与竹相伴,艺术内涵

 

与留青竹刻结缘还是个巧合,当时报课的时候只是好奇才选择。第一次接触竹刻的时候,心里很激动,从磨平,铲底,去皮,等一步步步骤,到最后成品出来的时候,心中的激动已经难以用语言去表达,虽然最后成品不是很好,但是看着竹刻从我手中诞生,我是那样的开心与自豪。在过程中,林老师一直在指导我们,对艺术是那样的认真。有时她还会跟我们分享关于她的故事,启迪我们的思想。我们不能被现实困住,因为我们要争取未来。,多么慷慨激昂的一段话,对啊,我们要争取未来。我们要争取自己的未来也要尽量努力的去争取竹刻的未来。这几天,林老师还给我们拍了张照,那是我们许下的诺言,等待我们的实现。

    竹刻课不仅让我们学习了有关竹刻的知识,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让我们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竹刻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像竹刻的这样的非遗艺术能一直传承下去。

  ——七(2)王婷婷

 竹刻艺术

    竹刻是一个可以让人平心静气的手工活,很有意思,也需要耐心。

    每当我踏入竹刻教室时,总会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它促使我迫不及待的放下书包,拿起竹刻刀开始竹刻。而在这之前,我们的林媛英老师总会给我们讲讲她的亲生经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的道理,虽然都是平凡的小事,却总能让我们受益其中。

    开始竹刻了,我拿起平刀一点一点地刻着竹子,能听到连绵不断的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声音,这声音清脆,悦耳,总能让人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刻着竹子,老师也经常说,我们只有静下心来,不说话,才能安安静静地做好一件事情。

    我喜欢竹刻,它让我受益匪浅,能让我从中学习很多东西,也很有趣!

——七(3)班   杨嘉琪

         竹忆             

    起初,我对竹子的记忆是模糊,片面的,只知道竹子是植物,很高,很绿,熊猫很喜欢吃。有幸接触竹刻,使我对竹子有了新的认识。

    留青竹刻是常州传统艺术之一,它对竹子的要求极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体会每一片竹板的故事。

    竹子的生长是极其漫长的,前四年只长三厘米,拼命在土里扎根,一个竹子的根可能有数百米,在根抓地够牢后,每天以十五厘米的速度拼命成长,不超过一年就能长到十几米。可有许多竹子熬不过三厘米,没有足够的耐心,就如同竹刻,起初的起稿是很重要的,起稿需要用心思考,设计排版,保证作品美观。

    切边,是要沿着稿边切线,加深印记同时十分考验技巧。刀锋在竹面轻轻划过,便留下一道白的显眼的印子,一点一线都无法修改。在切边时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它练就了我的观察力。

    铲底,将除稿以外的多余部分铲除,不能伤到竹肌,只能铲掉1.5毫米,平刀在竹面划过发出的“嚓嚓”声让我的耐心得到提升。最后一步清底,贴着竹面清去米白的竹面,让明黄光滑的竹肌完全显现,它让我变得更加细致。

    竹刻让我对竹子有了全新的记忆,同时也磨砺了我的意志。人生要如同竹子,淡泊,清高,正直。

——七(3) 王婧茹


竹语

竹舞千蛟影,刻画尚风流。

留青竹刻的竹青是淡淡的米黄色,洁净细腻。竹肌历时越久颜色越深,竹青淡雅如旧,脂润如玉,古雅隽美。竹刻是刀尖上的艺术的艺术,一般有如下步骤:打磨,定稿,切边,铲底,清底。

竹刻的语言,是砂纸、刀尖与竹片相碰,微小却悠长的“沙沙”声。手中小心握着刻刀,刀尖在竹面上跳跃,线条随刀尖流动,承载的是我们集中的注意力和对优秀作品的憧憬。推动平刀慢慢向前,看见随刀尖不断翻卷起的竹青,心中升起难以言说的自豪,铲下的竹青终于不再零零落落!我屏气凝神,开始用斜刀沿着竹纤维方向轻轻清底,刀面平贴竹面,缓而有规律,“唰唰”声不绝于耳,毛茸茸的竹筠从竹面上滑落,竹肌渐渐平滑如镜,竹筋通直。这就完成了一副竹刻作品。

留青竹刻是特有的一种雕刻艺术,它与玉石雕、象牙雕相比,更加具有简朴、品高、雅致的艺术特色。它集书法,绘画,文学,刀技,心境于一身。竹刻意义何在?林老师说,修身,养性,静心,审美,坚持。

 ——候盈睿


竹缘


     留青竹刻,传统的雕刻艺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与梳篦、乱针绣一起被誉为“常州三宝”,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演不息,是龙城最耀眼的符号! 这学期学校把留青竹刻这门非遗课程引进了课堂,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开始几节课,林老师和我们分享了留青竹刻的历史,还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创作的故事。从她的老师讲到她自己的竹刻经历,从对竹刻的懵懂到愈发的成熟,这中间的无数个故事也激发了许多同学对留青竹刻的兴趣。

    留情竹刻主要分为三个工序:切边,铲底和清底。一开始,我们只是拿一个大约长为10cm的小竹片练练手,经过几节课的努力,我的第一个作品也就“诞生”了。尽管刻的凹凸不平,用林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像狗啃的,但我还是为自己能刻出完整的一个作品感到高兴,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后来,我们又在一个长约15cm的竹片上刻了一个“吉”字。这件作品完成之后,我把它送给了奶奶,奶奶收到礼物后,眉毛仿佛向着两边无限延长了。

    林老师除了教我们留青竹刻的技法,还给予我们精神上的鼓励。她跟我们讲过许多对她有着很大意义的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不能被现实所困住,因为我们要争取未来”。这句话是林老师遇到困难时激励自己的话,现在也成了我的座右铭。

    上了这个课以后,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多,和竹子的缘分也越来越深。

——七(2)班 刘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