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动态>>教育视野>>文章内容
 
四个技术融合下的学校创新
 
发布时间:2019-04-08   点击:   来源:杨晓哲 教育技术   录入者:杨晓哲   审核: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技术作为学校转型升级的切入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到教育现代化”成为了新的转变契机。然而,切入口不能作为目标,更不能以技术使用的程度去简单度量,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能够在学校里开展更多真实的学习,激发自我的潜能,经历成长的历程。


放眼世界,以下四个有趣的地方,正在发生的转变,给我们的实践带来更多的启迪。



开环大学

2015年10月,斯坦福大学公布了“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计划,将本科学制从4年改为6年,学生录取年龄不限,没有规定的毕业时间和限定的专业,学生也不需要一直在学校里接受课堂教育,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进入社会工作或者回校学习。作为一所世界闻名的百年名校,斯坦福大学一直在探索未来学习的形态和发展方向,实际上开环大学并不是一场“革命”,而是斯坦福对未来大学的探索之一。

 

在长达一年的探索过程中,渐渐认识到,学生对大学的需求远远不是几节课的事情,校园承载了更多更深层次“人”的意义—所以互联网的线上虚拟学习和实体的线下校园完全不冲突的关系。



曾经


现在

学生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就要接受四年的大学教育

学生一生中都充盈着学习机会

18-22岁的四年时光

一生中的任何6年时光

正式学习只发生在教室里 

知识来自于教室和实践

毕业后就很难再接触到学术环境 

有经验的成年人可以重返校园改变职业

学生18岁以前就要证明自己有能力

学生来自各个年龄层


校友仅仅是特定活动偶尔回来

作为专家返校的校友助推学习体验、增添校园生活

学生选择专业后,将自己的学习局限在具体的要求标准上

学生以想做的项目为首,将自己的学习融合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专业

学生通过学习和做项目来实现意义和影响

很多校友在从事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

校友选择一个任务来指导自己的职业发展

学生在人生比较后期才开始从事社会工作

全球影响力实验室将提供科研和实际结合的平台


2

D·School

斯坦福D·School学院的官方名称是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研究所(The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University),d.school是不正式的小名,但大家更愿意用这个小名,包括在学院的所有空间中看到的标志也都是以小名来设计的。这个细节或许已经透露了这个机构的价值观,简写的称呼更有效率也更亲和。


学院的教学机制也迥异于寻常机构,不提供学位教育,因此学院并没有常规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学生。这里的课程向斯坦福大学的所有研究生开放(学生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基础能力),强调跨院系的合作,宗旨是:以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度。跨学科合作这一目标早已为人熟知,但在操作层面困难重重,很多合作无疾而终,症结往往就在于本位思考不容易打破,d.school的模式予人启发。


学院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之一大卫·凯利(DavidKelly),他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从小处入手,专注于思考人们的真实需求,重新思考各个行业的边界。


学院所有的教学课程都是项目驱动的,项目来自非政府组织和企业,这不仅保证了资金来源,也保证了选题的现实性。


因此,从组织架构上,学院与这些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是其一大优越之处。由于这个特点,这里的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不断调整的,从学时长度到参与课程的学生人数和师资构成。但每门课程起码配备两名教师,多的可以到五名,这是为了满足学科交叉的要求(总是有一名来自本学院的教师,另外的教师可能来自其他学院,也可能来自企业和社会机构)。这构成了教学上的实验性,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教辅人员繁忙的原因所在。


3

密涅瓦大学

密涅瓦和大多数大学本科一样,依旧采取学制4年。第一年,学生们要在旧金山的Minerva总部上课。第一年的课程有4门必修课,每门课分别对应上面提到的4种核心能力,具体来说:实证分析课程对应创造性思维;形式分析课程对应批判性思维;多元沟通课程对应有效沟通;复杂系统课程则对应有效互动能力的培养。第一年所有120个认知单元都学会了,接着3年的时间就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具体环境里应用这120个认知单元,跨情景地解决具体问题。


所有新生在第一年都将接受四门更加严格的进阶课程,包括:“理论分析”(严密的逻辑分析、理性思维、数据分析和正规体系)、“实证分析”(训练学生用科学方法将问题进行框架分析,对猜想进行试验和论证)、“综合系统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次级效应、多元素相互作用、动态趋势和复杂性理论)、以及“多元模式交流能力”(高水平阅读、协作、公开演讲、集体协作、沟通以及辩论能力)。


在大二的时候,学生要进行专业选择,密涅瓦的专业分科还是比较传统的,分别是艺术与人文、计算科学、商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密涅瓦一直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习,比如一个学生可以同时选择计算科学、商业以及社会科学,这样的人才,就能通过社会化大数据分析,对社会发展作出更精准的判断。



第二到四年,由于全网络化的教学,密涅瓦的学生有机会分别到6个不同国家的城市进行一个学期的探索、学习和调查,将自己学到的认知技能和知识跨情景地反复应用。这些城市分布在各个大洲,而且都是全球技术创新、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密涅瓦认为,如果学生只在学校里,就会对社会理解不多,毕业后的融入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密涅瓦的分布式的教学,打通了学校和社会的壁垒,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在结束4年的大学学习后,学生们还有了一个全球关系网络和多元化的视野。


另外,密涅瓦强调“City as a Campus”城市即校园,还鼓励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能力都运用到社会中,去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所以,学生在每个城市的学习,都会涉及到政府部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商业等领域。

4

 MIT Media Lab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简称“媒体实验室”)成立于1980年,是一个致力于科技,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室,其使命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媒体实验室直属于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下,由MIT第十三任校长Jerome B. Wiesner及MIT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共同创办。老实验楼由著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新实验楼由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设计。

 

有意思的是最初媒体实验室建立的时候由一群不受各个学院待见,拿不到经费的研究者组成。他们的项目往往“诡异”“跨学科”“看上去不切实际”。这也导致了,整个MIT Media Lab后面项目选择的风格,更加重视跨学科项目,重视别人不看重,短期内不一定有效益,但未来特别有意义的项目。

 

实验室的研究范围为传媒技术、计算机,生物工程,纳米和人文科学。现已成立的研究小组有:分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纳米传感器,机器人,数字化行为,全息技术、模块化媒体、交互式电影、社会化媒体、数字化艺术、情感计算机、电子出版、认知科学与学习、手势与故事、有听觉的计算机、物理与媒体、未来的歌剧、软件代理、合成角色、可触摸媒体以及视觉和模型,等。所有这些研究内容都属于新兴交叉学科的范畴,是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研究。


媒体实验室每年有大约300个研发项目。今天我们用的触摸幕(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墨水(Kindle),儿童编程语言Scratch,车载GPS都来自于MIT Media Lab的最初项目。



如果说开环大学打破的是时间,D·School跨越的是学科的界限,密涅瓦大学探索的是重塑地点,MIT Media Lab 坚守的是前瞻创新。


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技术融入教育不仅仅是更多的连接,更多的便利,更多的高效,而是当深度融入教育之中,更多的是人的变化,制度的变化,课程的变化,生长出对学生真正有意义的改变。


虽然文中的例子都是高等教育,但是联想到基础教育,我们也能够创造更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