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下午,为充分展示常州市各区域数字化学习研究成果,推动数字化学习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常州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品质,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作为学校代表,集中展示该校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自带设备(BYOD)’促进个性化教与学实践研究”成果。此次展示旨在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教与学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聚焦课堂教学深度推动教学改革。常州市教科院领导和专家、各辖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及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中学组)项目负责人及学科教师一百多人共同参加了活动。 此次共有四位老师开设自带设备研究课,分别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门学科。四节课都各有侧重地利用信息平台与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课堂反馈学生学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莫谢斐老师执教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诫子书》。老师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利用爬梯朗读(APP)进行朗诵训练最终自然成诵;学生自带设备当堂搜索资料,利用微信群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译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初步探究弄清文意,理解家书的理与情,感受作者人格魅力;最后用问卷星对文言字词进行课堂检测。 

沈静老师执教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这节课基于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整合白板教学功能在手机端实现教学操作。教师在系统中下发每一张课件,学生通过平板上传答案,学生上课讲题标记书写方便,客观题统计结果直观图形呈现,师生互动实时拍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同步大屏投放……这些都及时反馈了学生学情更好地提升了学习效益,同时还省却使用多个app的环节。 

孙爱华老师执教八年级英语《U4 Reading》。学生通过扫二维码看视频导进入新课,热身形式丰富效果充分;阅读环节的两人间问答、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填空环环相扣有逻辑性,最后自然总结出文章结构;教师利用问卷星直观地了解所有学生的想法;最后,学生录制视频上传至微信,每一组每个同学都有展示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印海瑞老师执教八年级体育《立定跳远》,学生佩戴运动手环,全程监测运动中的体能状况。整节课围绕“垫子”展开教学:常规的热身准备变成了有趣的“兔子舞”;方法与技能在学生解决问题——“跳过一定高度和远度的垫子”中得以形成;练习时,教师不断改变垫子高度、远度控制闯关游戏难度,在“玩中练”“练中玩”中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老师通过大屏随时关注运动手环反馈的体能数据,对身体不适、运动过量、方法不当的学生及时有效进行指导,确保了学生安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后,四门学科的教研员老师做了专家点评。 
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张春评价语文课:本节课信息技术的科学使用,帮助学生更形象、感性地理解了文意和具体的语意,拓宽了古文课堂教学的宽度,将课堂向课前、向课后大大延伸,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特别是爬梯朗读(APP)的运用,让学生在阶梯式阅读中感受本文的文味和情味。这是一次大胆的、成功的尝试。  常州市初中数学教研员徐德同评价数学课: 本节课以做到了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问题设计教学问题,基于BYOD背景下的教学,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沈老师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转向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教学情境的设置,展现知识产生的过程,真正为教学服务。  常州市初中英语教研员刘芸评价英语课: 本节英语课,BYOD的使用不可或缺,恰到好处,没有为了使用而使用。课前扫码,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用问卷星,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值得点赞的就是拍摄录像分享的环节,学生各有分工,有制作、有解说,全英语交流,小组参与度很高。 
常州市初中体育教研员刘成兵评价体育课: 本节课围绕垫子来进行立定跳远练习,通过定点距离改变高度和固定高度改变远度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跳远成绩,重难点设定明确,练习密度合理。建议充分挖掘手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可以参照其他学科,利用手环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 
杭佳楣校长从顶层布局立体架构、构筑平台开发资源、课堂变革课型开发、服务学习个性推送、辐射全国品质发展五个方面就学校探索历程、思考与实践作作主题为《在技术中改变,在创新中发展》的汇报。 
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潘小福对此次展示做了总结性点评。他充分肯定了田初中在信息化教与学研究上所做的努力,以”样式多、种类新、效果好、能力强、素养高“进行了高度概括。他生动描述了常州市教科院在数字化研究方面做的不懈努力,以及已经形成的五大特点,也为大家展示了现有以及未来展望的策略,为所有信息化教育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文:言曦 图:邹清虎 言曦)
|